今天是紐約生放送系列 2020 年最後一篇—— 想要跟你分享我覺得,紐約最浪漫溫馨的季節與時刻,也就是聖誕節與新年假期!
真的很推薦在這段時間拜訪紐約,除了可以感受到滿滿的節日氣氛以外,那些電影裡面曾出現過的紐約日常場景,也似乎都因為聖誕佳節的關係,而變得更加浪漫與溫馨 🤍
Read More今天是紐約生放送系列 2020 年最後一篇—— 想要跟你分享我覺得,紐約最浪漫溫馨的季節與時刻,也就是聖誕節與新年假期!
真的很推薦在這段時間拜訪紐約,除了可以感受到滿滿的節日氣氛以外,那些電影裡面曾出現過的紐約日常場景,也似乎都因為聖誕佳節的關係,而變得更加浪漫與溫馨 🤍
Read More2020 年,對每一個人來說,都是很特別的一年。
在過去這一年,能夠跟大家交流與互動,能夠得到許多寶貴的回覆與建議,對我來說是彌足珍貴且特別的!未來的這一年,希望大家能夠不吝繼續一起討論與交流,有任何心得或想法,也請不要客氣隨時留言/私訊我 🤍
這篇也同時整理了 2020 年,很榮幸受到大家好評的 Top 3 文章系列,如果你那時候沒 follow 到的話,現在不妨可以去看看這幾篇文章噢 🤓
Read More為何在各種 Party、酒會等吵鬧的環境下,我們可以無礙地與對方聊天談話,不受背景音量的干擾呢?甚至可以精準地定位聲音的來源呢?
今天想要跟你分享我們大腦聽覺系統的這個能力,也就是所謂的—— 雞尾酒會效應(Cocktail Party Effect)
此外,來自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研究團隊,他們正在研發藉由 Machine learning,讓機器可以模擬我們大腦的這項能力,並且在未來可能應用在麥克風、喇叭、甚至是各式各樣的 Zoom meeting 上 🤓
Read More我們與 COVID-19 的戰爭,現在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篇章。
Pfizer-BioNech 疫苗,還有也即將被核准 EUA 的 Moderna 疫苗,這兩種 COVID 疫苗相同/相異的地方在哪?什麼是疫苗的 Efficacy?什麼是 Cold chain?什麼是 EUA 呢?另外關於中國的疫苗,有什麼事是你該知道的呢?它和 Pfizer/Moderna 疫苗有什麼差別呢?
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你對這些 COVID-19 疫苗有更多的認識,幫助你未來在接種 COVID-19 疫苗前,可以對這個疫苗有一個大概的理解 🤓
Read More今天是紐約生放送系列第三彈!
上一篇紐約生放送 10 月篇很榮幸獲得大家的好評!謝謝大家的支持 🤍 希望可以持續地跟大家分享分享那些,除了實驗室以外的,除了科學研究以外的,那些紐約留學生活日常 🤓
Read More今天想跟你分享 4 個,我每天都在用的 Mac App。不論你是哪個專業領域,是學生或是已經在工作了,只要你平常有用 Mac、瀏覽網頁、閱讀 PDF、或是英文寫作、英文 Email⋯⋯等,我相信這些 App 都會對你很有幫助。
更重要的是,這些 App 或許可以節省你不少的時間,增進你的學習/工作的效率! 🤍
Read More我們人體是如何感受到甜味的呢?為什麼大家常說—— 加一點鹽巴,會讓甜食變得更甜呢?
來自東京的研究團隊們發現,在小鼠的舌頭味蕾上,具有一種可能的甜味味覺感受器—— sodium-glucose cotransporter 1 (SGLT1)。這個 SGLT1 可能在哺乳類的甜味味覺感受上,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,甚至可能正是為什麼,加些許鹽巴,可以讓甜味更甜的原因 🤓
Read More這幾天紐約的氣溫正式下探到零度,圍巾、大衣已經逐漸成為出門日常,冬天似乎已經悄悄地到來。
上個月跟大家分享了那些,關於實驗室以外的,紐約日常、紐約留學生活。時光芢苒又過了一個月,你可能會問——所以那個⋯博士生還有日常生活嗎?😂
為了證明還是有的,我會持續更新這個系列的哈哈(握拳
Read MoreHIV 病毒為什麼這麼特別呢?HIV 病毒主要是攻擊我們人體的哪種細胞呢?為何 HIV 病毒會引起 AIDS 呢?哪些行為是 HIV 感染的高風險行為?然後重點是,哪些行為常常被誤解,但其實並不會造成 HIV 感染呢?
文章的最後想要跟你討論,關於所謂的 HIV stigma 與 HIV discrimination,也就是,社會上那些對 HIV 感染者常見的誤解與迷思。希望可以藉由這篇文章,讓大家對 HIV 與 AIDS,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! 🤍
Read More明天就是 Halloween 惹!這週就讓我們來應景一下 👻
擬人化機器人,或是那些看起來幾乎像是真人一樣的機器人,不知為何,看起來就是很奇怪,甚至是有一種恐怖的感覺?今天這篇文章正是想要跟你介紹這樣一個理論,用來解釋為何我們面對擬人機器人,會有這種不安感呢?
也就是在機器人學(robotics)、電腦動畫、電影藝術、電玩遊戲⋯⋯等專業領域裡,你常常聽到的一個應用理論—— 恐怖谷理論(Uncanny valley)🎃✨
Read More視訊會議/遠距上課,在生醫生科研究者的領域裡,已經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。能夠善用 Zoom,呈現出你最專業的 presentation,絕對是未來在美國工作/求學的專業人士們,所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能力之一!
因此,今天想要跟你分享的這篇文章,會從 Zoom 觀眾,以及 Zoom 演講者,兩個角度切入,跟大家分享幾個簡報報告的實用小技巧,希望可以讓你在 Zoom presentation 上看起來更專業 🤓
Read MoreC 型肝炎病毒/C 型肝炎,是一個在臺灣相當普遍的疾病,肝炎病毒所引發的肝炎 -> 肝硬化 -> 肝癌,是大家多少都聽過的肝病三部曲。
雖然你已經在各大新聞上看到了今年諾貝爾生醫獎的相關報導,但今天想要跟你分享更深入一點點的內容—— 到底,科學家們是如何發現 Hepatitis C virus(C 型肝炎病毒)的呢?而為什麼,Hepatitis C virus(C 型肝炎病毒)的發現,是很重要的研究成果呢?為什麼這些研究可以重要到獲得諾貝爾獎呢?
Read More最近很多人寄信/私訊說希望我可以多分享紐約的生活+留學的生活 🤓
很多人問說,博士生還有生活嗎?其實回顧過去這一個月,我發現還是有一些,實驗/科學以外的,那些生活小趣事,可以跟你分享的。
所以今天想要跟你分享,不算實驗室的話,一些平常的紐約留學生活,以及我過去一個月都在幹嘛?
Read More或許你沒有要出國留學的打算,但我也很推薦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🤓
因為不管是網路上或是市面上,關於美國三類生醫博士班/碩士班的相關資訊,真的非常少。所以或許,不妨你也可以把這篇文章當作是一個生物新知識,一個新知識讓你了解到,一個生物學領域的博士,是如何被訓練出來的?
Read MoreCOVID-19 疫情爆發後,我們一起克服了許多困難,撐到了現在。
終於,我們總算來到了重返正常生活前的最後一個難題— 我們該如何分配 COVID-19 疫苗?
今天想要跟你分享目前最新 COVID-19 的疫苗進度?還有疫苗問世後可能的優先施打順序?
以及更重要的是,我們的生活什麼時候可以重新回到正常?什麼時候可以像以往一樣安心地旅遊出國呢?
Read More前幾週因為 iPhone 螢幕壞掉的關係,我前往 Apple Store 維修我的手機。
因為網路上似乎很少人分享關於 COVID-19 疫情期間,在 Apple Store 的維修手機的心得,所以想說剛好可以藉由這個機會,跟你分享一下我的 iPhone 維修/取貨心得。
同時也順便跟大家分享一下,我最常拜訪的兩家 Apple Store— Apple Store Fifth Avenue 和 Apple Store Grand Central 的一些心得 🤓
Read More關於 COVID-19 高風險族群,一份 Nature 的報導指出,年長者是 COVID-19 的高風險族群;而且其中,男性又比女性具有更高的致命風險。
該報導指出,同樣是感染武漢肺炎,超過 65 歲以上的年長者,死亡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年齡族群;而且,若比較不同性別的話,男性又比女性的死亡率來得高。
這個研究數據是怎麼出來的呢?詳細的研究內容又是如何呢?今天想要跟你分享這則新的研究報導 🤍
Read More上週一篇發表在 Cell Metabolism 期刊上的研究指出,長期在飲食內加入 alpha-ketoglutarate(AKG)後,不僅可以讓老鼠壽命延長,還可以讓老年的老鼠更健康。
Alpha-ketoglutarate(AKG)是什麼呢?為什麼它可能可以幫助我們增加生命週期、抗老化、甚至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呢?今天這篇文章想要跟你分享這個最新的,有趣的研究論文!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