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前那些小事|增加學習效率 x 6個今天可以開始的睡前習慣
我們都知道良好的睡眠、健康的生理時鐘,對學習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是到底應該怎麼睡?睡多久?幾點睡呢?睡前可以做什麼?不可以做什麼?有沒有什麼證據支持,睡眠與學習間的關係呢?
看完這篇文章你會知道,睡眠習慣與學習效果的關係,並且最後會跟你分享 6 個今天就可以開始、維持健康生理時鐘的好習慣 : )
這篇文章主要會分為三個部分:
睡眠習慣與學習效果的關係
人體內不同的生理時鐘
最後分享幾個習慣幫助你保持好的生理時鐘
MIT 教授意料之外的睡眠實驗
去年(2019年)TIME 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,裡面訪問了一位麻省理工學院(MIT)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的教授- Jeffrey Grossman
他原本想要研究運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,所以在他教授的一門課當中,他發給了 100 個學生,一人一個 Fitbit(運動手環),並要求學生佩戴一整個學期,來觀察運動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聯性(最後有 88 個學生完整配戴一整個學期)
根據 Fitbit 的活動紀錄,雖然最後的結果顯示似乎運動與學習之間的關聯性不大;但意料之外地,Fitbit 卻也同時記錄下了每個學生的睡眠紀錄,研究人員們比對了每一個學生的睡眠紀錄與學業表現,發現了幾個我覺得很有趣的現象,也正是我想要跟你分享的這篇文章的重點。
規律的上床時間與起床時間其實非常重要
首先不意外地,睡眠品質(sleep quality)與睡眠多寡(sleep duration)的確與學業成績有正相關;也就是說,比較高的睡眠品質,與比較高的學業成績有相關聯。
但比較意外的是,這個研究發現了另外一個現象:規律的睡眠作息時間(sleep consistency),其實與睡眠品質、睡眠多寡一樣重要。
研究人員的分析方式是,比較兩個有相似平均睡眠多寡(average sleep duration per week)的學生,結果顯示,規律作息的學生學業表現比較好(考試考比較高分的意思)
其實這也是許多醫生常告訴我們的,盡量維持固定的上下床時間,不要因為是週末就睡得特別晚、想說可以補眠之類的。盡量維持規律的生理時鐘,讓我們的腦可以在晚上有效地處理、固化(cement)那些我們白天所習得的新資訊。
那考前開夜車、抱佛腳有用嗎?幾點以前上床睡覺比較好?
我覺得接下來這個結果就更有趣了。研究人員分析學生們考試前(大考、小考)那一晚的睡眠紀錄。
結果發現,考試前一天晚上,睡很多或睡很少,跟考試成績其實沒有什麼相關;真正有相關的,其實是考前一週的睡眠品質與睡眠多寡。這似乎跟以前老師常說的,大考大玩、小考小完、不考不玩,有異曲同工之妙?同時這也間接支持我們常說的,規律作息對於學習的重要性。
然後出乎意料地,研究人員發現,幾點上床睡覺(bedtime)這件事情其實沒有想像中來得重要。他們發現,只要是凌晨兩點以前上床睡覺的學生,學業成績的高低,僅取決於睡眠多寡這個因素。也就是說,同樣是睡好睡滿 7 小時,凌晨兩點上床睡覺,與十一點上床睡覺的學生,學業成績差異不大。
然而,一但超過凌晨兩點上床睡覺,不論之後睡眠時間多長,學生們的學業成績表現都是直線下降。
當然以上這些資料都只是純粹的觀察結果,並不能去證明什麼因果關係。樣本數只有 88 個,且都是大學生、彼此生活習慣的差異也沒有考慮進去,並不是一個完善的實驗設計。但至少,這樣的觀察結果,可以去支持我們常聽到的以下這個關係:
規律的睡眠 -> 健康的生理時鐘 -> 良好的學習效果
既然健康的生理時鐘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,那我們身體內的生理時鐘在做什麼呢?又該如何維持好的生理時鐘呢?
人體內的生理時鐘可能不只有一種
一說到生理時鐘,或許大部分人會想到,接收外界環境晝夜週期訊號的生理時鐘對吧。但其實這個生理時鐘(稱為 Master Clock)可能只是眾多我們人體內生理時鐘的其中一種。
根據這篇 Scientific American 的文章,Master Clock 接受來自外界環境的光暗訊號,作為主要的負責人,他會發出訊號,去調控我們體內各個器官不同的生理時鐘。像是我們腦內的內分泌時鐘(Endocrine Clock),在接受到來自 Master Clock 的訊號後,可以去分泌褪黑激素(melatonin),進而促進我們的睡眠。
還有像是心血管時鐘(Cardiovascular Clock),會隨著日夜週期,來調整我們的血壓。讓我們人體在夜晚時血壓會較低,而在白天時血壓則會較高。這也可能是為什麼心臟病好發的時間點是在早上尤其是中午以前。其他像是新陳代謝時鐘(Metabolic Clock),會使我們人體白天時體溫較高,讓體內的各種代謝反應速率加快,以應付白天生活中可能面對到的各種挑戰;然後在夜晚時降低體溫,減緩體內的代謝反應,以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費。
以及如肌肉生理時鐘(Muscle Clock),使肌肉的修復都是發生在晚上,而不是白天;因為晚上時我們動得比較少,肌肉可以專心在修復與維修。甚至像是免疫系統(Immune Clock)也可能有一套生理時鐘系統,使我們的免疫系統在白天時比較活躍,以防禦我們白天時四處活動可能遭遇到的各種病原體。
其他像是生殖道系統(Reproductive Clock)、泌尿系統(Renal Clock)也很可能都有一套生理時鐘系統,來調控各個器官的功能,以調整人體日夜生活型態的差異。
生理時鐘既然對我們人體的影響是如此地深遠,那麼身處於現代生活步調中的我們,為了培養健康的生理時鐘,有哪些習慣是我們應該養成的?有哪些習慣是我們應該避免的呢?
增加學習效率? 6 個習慣可以養成規律的作息
Scientific American 雜誌提出了 6個習慣,可以來幫助我們建立好的生理時鐘:
調整你的生活周遭光源環境,使其接近正常的晝夜週期。人是晝行性動物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。所以盡量調整你的環境,在睡前幾個小時開始降低環境光源,可以促使你體內的褪黑激素( melatonin)慢慢開始產生,然後在睡眠時盡量保持環境全黑,減少不必要的光源。
更重要的是,睡前應該避免使用手機、平板⋯等電子裝置;這些會發光的裝置,會抑制你腦內褪黑激素的產生。另外,起床後也應該盡量接觸光源,讓眼睛接受到陽光的訊息,告訴你的大腦說嘿現在是一天的開始,要開始工作惹。
睡前幾小時前,開始隔絕藍光。藍光大家耳熟能詳,各種手機、平板、電腦都會發出藍光,早晨的陽光更是充滿了藍光。所以若在睡覺前仍大量接觸藍光的話,無異於告訴你的大腦說嘿現在還才是一天的開始,要開始工作惹。這會使你的生理時鐘非常困惑。
另外藍光對睡眠的研究,這篇 2011 年的論文就已經指出,藍光會抑制人體內褪黑激素的產生。所以如果可以的話,盡量避免在睡前接觸藍光裝置吧。
就算是在週末,上床睡覺時間與起床時間盡量維持一致。就像是在一開始的 MIT 實驗中有提到的,規律的上下床時間,與睡眠品質、睡眠多寡一樣的重要。週末睡特別多或是想說可以補眠之類的,長期下來對生理時鐘其實不好。
維持 12 小時進食時間,12 小時禁食時間的限制。也就是說,在一天 24 小時當中,限制自己只有 12 小時是可以進食;而另外的 12 個小時是不能吃東西的。舉例來說,早上八點吃完早餐的話,晚上八點以後就不要再進食了。這篇 2014 年在 Cell Metabolism 期刊上的文章指出,在動物實驗中,即便攝取的是高熱量的食物,維持 12 小時進食限制的動物,比起控制組而言身體狀況比較健康,也比較沒有糖尿病與體重過重的問題。
早一點吃晚餐,避免深夜進食。如果工作許可的話,盡量避免很晚吃晚餐。因為我們的身體,像是上述提到的新陳代謝生理時鐘,在夜晚時他已經進入了即將休息的階段,處理食物、消化、代謝⋯等的能力已經趨緩了下來,此時若一個食物過來,對身體各個器官都會是一個額外的負擔。就好像你已經準備要下班了,結果老闆突然丟給你一個報告要你下班前用出來,一兩次可能還好,但如果每天都這樣,應該沒有人受得了吧。
規律運動,重要的是避免睡前劇烈的有氧運動。大家都知道規律運動的重要性,但也很重要的是,要避免睡前重度的有氧運動。就像是前面提到的心血管生理時鐘與肌肉生理時鐘,因為夜晚時我們的心率、血壓、肌肉都已經趨緩下來,此時若一個有氧運動過來,同樣地,對於身體各個器官都會是一個額外的負擔。
仔細想想我們真的很常忽略睡眠,也常因為忙碌的工作或是學習,而犧牲掉維持規律作息的可能性。
其實這樣好像有點可惜,畢竟我們平常白天努力工作認真學習,用各種方法增進學習效率。但卻忽略掉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那些東西記憶到我們腦袋中後,還必須經過固化的過程,才能真正地變成自己的東西,進而完成整個學習記憶的過程。
而良好的睡眠、健康的生理時鐘,正是這整個學習記憶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。
謝謝你看到最後!有任何問題歡迎在底下留言/私訊我,告訴我你的任何想法!
關注我的 Facebook 與 Instagram,我會每週帶你讀一篇生物學新知識,與那些平常的紐約生活 :)
REFERENCE
The Sleep Habits That Can Improve Your Grades,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
Out of Sync: How Modern Lifestyles Scramble the Body's Rhythms
THE BIOLOGIST|紐約生
如果覺得還不錯,記得分享給親朋好友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