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改變人類的演化天擇?|疫情的長期影響 x 黑死病瘟疫 x 免疫基因與自體免疫疾病
Modified from Photo by Giammarco on Unsplash
大家最近還好嗎?
今天想要跟你分享,幾個月前發表在 Nature 上,關於大流行疫情 (pandemic) 與人類演化間的關係,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。
在 2022 年年末的現在,隨著 COVID-19 的疫情逐漸降溫,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是幾乎回歸正常。
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生活,很大的一部分要歸功於現代醫學的進步,更精確地說,疫苗的開發與接種;不誇張地說,在疫苗還沒有發明以前,我們人類對於瘟疫的控制,能力其實非常有限。
歷史上好幾次的大流行疫情,一次又一次地,劇烈地改變了人類的社會與政治經濟。
其中,黑死病 (Black Death),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,更是對當時的社會,甚至是未來的歷史發展,產生了重要的影響。
如此嚴重的流行疾病,有沒有可能會對人類的演化造成影響呢?如此大規模的瘟疫,是否可能在人類免疫系統裡,引發所謂的天擇現象呢?而這樣的改變,又會對現代的人類造成什麼程度的影響呢?
今天想要跟你分享這篇,非常有意思的文章 🤓
Photo by Misael Moreno on Unsplash
為什麼這篇發表在 Nature 上的文章,值得你注意呢?
黑死病,是由一種被稱作 Yersinia pestis(鼠疫桿菌)的細菌,所引起的瘟疫。
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,至今為止,最嚴重的大流行疫情。這場發生在 14 世紀中期歐洲、中東和非洲的瘟疫,總共造成了當時約 30% 到 50% 的人口死亡,換句話說,大約有 7500 萬到 2 億的人口,死於這場疫情當中。
如此致命且大規模的流行疾病,是否可能對人類的演化造成影響呢?
在這場瘟疫中存活下來的人們,他們的體內是否攜帶有一些特別的基因變異,使得這些人有比較高的機率可以存活下來呢?疫情是否可能會引起所謂的天擇、自然選擇 (Natural selection) 現象,進而造成人類演化上面的改變呢?這些疑問,多年以來一直困惑著科學家們。
而就在幾個月前,一篇發表在 Nature 上的研究,回答了科學家們多年以來的疑惑。
這篇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Klunk,與她的同事們發現—— 在黑死病瘟疫後,存活下來的人們,他們的體內攜帶有某些基因的變異。而這樣的基因變異,可以使當時人類的存活率,增加多達 40%。
這樣的研究結果本身,就已經非常有趣。
因為這顯示了,儘管我們人類跟地球上的其他物種相比,族群數量相對較少,且演化歷史極短;但是,人類仍能夠在短短的幾個世代的時間內,以驚人的演化速度,適應大環境的改變。
那麼,研究人員們是如何進行實驗與研究的呢?
人類的基因組受到疫情的影響而產生改變,這其實並不是什麼最新穎、最特別的概念。
就像上面跟你提到的,一直以來就有許多科學家們推測,像是黑死病這樣大規模且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流行病,很有可能在我們人類體內留下了一定程度的影響。
雖然這樣的推測聽起來很合理,但科學家們卻一直沒有辦法提出直接的證據,來支持這樣的想法。
為什麼沒有辦法提出直接的證據呢?
儘管過去十年以來,新科技的發展已經可以使研究人員們去採集數百年前的骨骸,並進一步分離萃取出古代 DNA。然而,這些現代的新科技,並沒有辦法解決科學家們長期以來所面臨的最大困難—— 缺乏清楚記錄死亡年代的樣本,且缺乏足夠量的樣本數。
因此,這篇研究文章最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的,同時也是這篇研究最大的賣點,就是——
精準的樣本時間點,與大量的樣本數量。
首先,如下圖所示,研究人員們在倫敦與丹麥兩個地方,發現了精準紀錄死亡年代的骨骸樣本。這些樣本的數量總共多達約 500 個人,而且,這 500 多個樣本的時間點,橫跨了疫情爆發前、疫情流行中、與疫情結束後,總共約 100 年的時間。
左上圖是在倫敦的考古地點所發現的骨骸照片。左下角則是倫敦與丹麥的考古地點位置。右圖詳列了各個考古地點裡所挖掘出的骨骸樣本數量,以及所推測出的死亡年代;而虛線所標誌的,則是黑死病爆發的年代。
Reference: Klunk, J. et al. Evolution of immune gen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Black Death. Nature vol. 611 312–319 (2022).
接下來,研究人員們萃取、分離並定序這些古代 DNA,然後選了其中 DNA 品質最好的 206 個樣本。接著在每一個 DNA 樣本中,科學家們檢測並分析了 356 個與免疫反應有關的基因。
分析結果指出,有 245 個基因,跟疫情爆發前相比,有著顯著的差異(基因表現量顯著提升或降低)。而在這些顯著差異的基因中,有一個基因,特別地引起了研究人員們的興趣—— ERAP2。
ERAP2 的改變對抵抗瘟疫有什麼樣的影響呢?
ERAP2 的全名是 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 2。之前的研究指出,這個基因所代表的蛋白質,具有負責將外來病原體的一部分截切(trim)的功能。
外來入侵人體的病原體,在經過蛋白質的截切以後,可以有利於抗原呈現給我們體內的 CD8 T cells,使其消滅外來的病原體。如果以上這段描述有點複雜的話,用簡單一句話來解釋就是:ERAP2 這個基因,有利於幫助我們體內的免疫細胞,去辨識並消滅外來病原體。
經過了一系列的研究與分析後,研究人員們發現,在這些古代 DNA 樣本中,存在有兩種 ERAP2 基因的變異—— 第一種基因變異可以產生完整版(full-length)的蛋白質;而第二種基因變異則是產生縮短版(truncated)的蛋白質。
那麼,完整版的蛋白質和縮短版的蛋白質,他們的差異又在哪裡呢?
研究結果顯示,攜帶有完整版 ERAP2 蛋白質的人們,與只攜帶有縮短版的蛋白質的人相比,在黑死病瘟疫中的存活率,完整版是縮短版的將近兩倍。
除了透過數據來分析這些古代 DNA 樣本以外,研究人員們更進一步地想要去驗證,在人體細胞實驗中,完整版的蛋白質,是否也同樣具有類似的保護力呢?
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研究團隊找了 25 位自願者(這些自願者們分別攜帶有完整版蛋白質或縮短版蛋白質)。首先,研究人員們萃取這些自願者們的免疫細胞(monocyte-derived macrophages),進行體外細胞培養,然後使這些細胞感染鼠疫桿菌。
人體細胞實驗的研究結果顯示,跟縮短版相比,帶有完整版蛋白質的免疫細胞能夠抑制鼠疫桿菌。這個實驗結果再次驗證了,完整版蛋白質具有較高的鼠疫桿菌保護力。
(附帶一提,有趣的是,完整版跟縮短版,他們的基因序列差異僅僅只有一個 nucleobase 的差異—— 完整版是 C (cytosine) 而縮短版是 T (thymine)。只有一個 nucleobase 的改變,卻造成如此巨大的不同,這就是生物總是讓人感到奧妙與驚訝的地方)
Photo by Braňo on Unsplash
接著我們換一個角度,若從演化上來看,完整版的 ERAP2 基因與縮短版相比,也顯示了驚人的差異。
研究人員們分析這些古代的 DNA 樣本後發現,在黑死病瘟疫爆發前,約有 40% 的倫敦居民,攜帶有完整版的基因;然而,在疫情爆發後,攜帶完整版基因的倫敦居民比例超過了 50%。而這 10% 的改變,僅僅花費不到一百年。
有些人可能會想說,增加 10%,這個數字聽起來好像沒有太顯著的改變?
但是,若考量到當時倫敦大量的人口數,以及不到一百年的時間,這個 10% 的適應與變化,其實是相當可觀的。
「這很可能是截至目前為止,在人類族群中所觀測到,最快速的天擇現象。」沒有參與該研究,目前在 UC Berkeley 的族群遺傳學教授 Montgomery Slatkin,在接受 Science 期刊訪問時如此說道。
然而,這樣的基因改變,卻需要付出代價。
人類利用免疫基因的改變,來增加對流行疾病的保護力,這聽起來似乎很棒?
然而,如同世間萬物有一體兩面般,這樣的基因改變,必須要付出代價。
研究人員們發現,這個具有保護力的完整版 ERAP2 變異,很有可能,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高相關聯性。也就是說,攜帶有這個完整版基因的人,可能有比較高的機率,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,像是 Crohn's disease(克隆氏症、局部性腸炎)或是 rheumatoid arthritis(類風濕性關節炎)。
大自然的生物演化,會做出如此的犧牲與選擇,看起來似乎並不意外。
畢竟,從演化的角度來說,在過去好幾個世紀—— 生活環境普遍欠佳、公共衛生概念還不發達的情況下,用增加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,來換取抵抗瘟疫的免疫力,這或許是一個還不錯的交易。
然而,時至今日,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與公共衛生概念的進步,再加上疫苗的問世以及醫療技術的進展,這筆交易的代價(增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)對人類來說,或許會變得越來越高。
總結來說,引起黑死病的鼠疫桿菌,作為一種演化的驅動力,它改變了人類的某些免疫基因表現,增加了當時人類抵抗疫情的能力;然而與此同時,這樣的改變卻也可能使得現代的人類,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。
也就是說,那些過去的大流行疾病與瘟疫,對我們人類的影響,不僅止於當時的人口死亡與社會經濟衝擊,或許更加深刻地,疫情也在存活下來的人類體內,留下了深遠的影響。
謝謝你看到最後!你覺得疫情對人類的演化,還有其他可能的影響與改變嗎?歡迎在底下留言/私訊給我,告訴我你的任何想法 😉
關注我的 Facebook 與 Instagram,我會每週帶你讀一篇生物學新知識,與那些平常的紐約生活 ✨
REFERENCE
THE BIOLOGIST|紐約生
如果覺得還不錯,記得分享給親朋好友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