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迷路的細胞|3種腦細胞決定你的方向感 x 2014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
迷路的經驗大家都有,但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迷路呢?
容易迷路的人,是否腦內某些細胞的行為與其他人不同呢?更具體的說,所謂的方向感,在我們的大腦內是如何產生的呢?
想像一個場合,你跟你的朋友一起出國玩,你們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。下飛機來到飯店放好行李後,準備要探索這座城市,但才走到地鐵站,卻發現有人手機忘在飯店要回去拿。
這時候,似乎總有那種方向感特別好的人,走過的路、東南西北都記得一清二楚,可以立刻回到飯店;但似乎也常常有那種,方向感特別差的人,既使走過再多次的路,還是需要 Google map 的協助才不會迷路。
為什麼有些人方向感很好,而有些人方向感卻很差呢?
今天這篇文章要跟你分享我們大腦內三種特別的細胞,他們決定了我們的方向感,讓我們不容易迷路,讓我們可以每次出門後都能夠再一次地回到家(這聽起來再正常也不過的事情但仔細想想其實很不容易)
看完這篇文章以後你會知道,是哪三種腦細胞來形塑我們的方向感?
他們是誰?他們在哪裡?他們又分別擔任什麼工作呢?更重要的是,為什麼你該認識他們?他們重要在哪?為什麼重要到可以獲得 2014 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呢?
不迷路不可或缺的第一個道具是?
在介紹這三種細胞以前,我們可以先一起思考一下:
如果你跟你的朋友要從地鐵站出發走回飯店,你需要具備哪些能力/條件?才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,正確地回到飯店呢?
首先你應該要有一張地圖對吧?
在我們大腦內的海馬迴(hippocampus)當中,有一種腦細胞稱作位置細胞(Place cells),他們的作用就有點像是所謂的,地圖產生器的概念。
更精確地說,當我們移動至環境中的某一個點時,這些細胞便會發出訊號,幫助我們的腦,去形成一份屬於這個環境的地圖。
如以下這張圖所示,當老鼠抵達環境中某一特定地點時,位置細胞便會發出訊號,幫助大腦形成一份地圖(圖中黑色點是老鼠;如鉛筆般的線條是老鼠的移動路徑;黃色的點則是老鼠腦內的位置細胞發出訊號時,老鼠的所在位置)
現在有了地圖,然後呢?
就算我們有了環境的地圖(例如知道某一家便利商店是回飯店路上必經的),但如果我們不曉得我們現在在地圖上的哪裡,那就算有了地圖,也沒有辦法回到飯店對吧;因此這時候我們需要第二種細胞的協力合作。
大腦內的GPS 定位系統
第二種細胞稱作網格細胞(Grid cells)。他們位於大腦中的內嗅皮質(entorhinal cortex)當中,這個區域其實就在剛剛提到的海馬迴的附近。而網格細胞的功能與作用,就有點像是我們大腦內的 GPS 定位系統。
也就是說,這些細胞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,去形成一個網格定位系統,進而形塑我們自身與環境的相對位置關係。
如以下這張圖所示,當老鼠走到環境中的網格節點時,腦內的網格細胞便會發出訊號,幫助大腦形成一個定位系統(圖中黑色點是老鼠;如鉛筆般的線條是老鼠的移動路徑;藍色的點則是老鼠腦內的網格細胞發出訊號時,老鼠的所在位置)
非常有趣的是,這個節點模式從未出現在其他任何腦細胞當中;而且更有趣的是,若把這些網格節點連起來,你會發現模式是一個接一個的正六邊形。
正六邊形可以說是非常廣泛地出現在自然界中,像是蜂巢、苯環分子、雪花結構⋯等。在這裡又出現了一次六邊形,似乎正六邊形在大自然中,真的是一個如黃金比例般地存在。
因此,結合以上兩種細胞的功能,我們的大腦首先可以藉由位置細胞,建立屬於這個環境專屬的地圖(知道某家便利商店,位在回飯店必經的路上);然後可以藉由網格細胞,知道我們本身在環境中的位置(目前定位在便利商店南方 10 公尺)。
如下圖所示,把位置細胞與網格細胞,這兩種細胞所產生的地圖重疊在一起的話,我們的大腦就可以知道我們目前的位置,與周遭的環境地圖,對於自身所處的空間,有充分的了解。
如此一來,我們就可以順利地回到飯店了⋯嗎?
想像一下,現在我們知道某家便利商店,座落在回飯店必經的路上,然後我們還知道我們目前身處在便利商店南方 10 公尺,但是具備這樣的能力還不夠,因為,我們還必須知道,我們現在面向的是南方還是北方?
有點像是我們常說的,知道怎麼走,但不知道往哪裡走?
類似經驗我剛來紐約時超常發生,一出地鐵站,常常不知道哪裡才是正確的方向?必須拿著 Google map,走一小段路,看藍色圈圈往哪裡跑,才知道哪裡是正確的方向QQ
因此我們需要第三種細胞的通力合作。
第三種細胞稱作頭向細胞(Head direction cells)。在大腦中的許多區域,包括像是剛剛提到第一種細胞所在的海馬迴、或是第二種細胞所在的內嗅皮質,都可以發現頭向細胞的存在。
頭向細胞最主要功能就是,當我們面向特定的方向時,這些細胞就會發出訊號,讓我們可以知道目前頭是面向哪個方向。
綜合以上三種腦細胞:位置細胞、網格細胞、頭向細胞,三者各有擅場、分工合作,於是最後終於我們順利從地鐵站走回到飯店,拿回忘在飯店的手機。
上述提到的位置細胞與網格細胞,正是 2014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獲獎研究。
而關於位置細胞,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我想要跟你分享。剛剛跟你提到位置細胞,有點像是腦內的地圖產生器,當我們眼睛看到特定的景象時,位置細胞便會發出訊號建立地圖對吧?
但其實除了視覺刺激以外,嗅覺也可以刺激位置細胞發出訊號。也就是說,那些環境中的味道,也可以幫我們的大腦,對這個環境形成一份專屬地圖。
或許這也是為何,有時我們聞到某些味道時,腦中浮現的不是屬於那個味道的物品,卻反而是屬於那個味道的環境吧。
最後,知道這些腦細胞有什麼用呢?
除了能夠了解我們大腦是如何形塑方向感以外,更重要的是,我們已經知道在臨床上,失去方向感、迷路、找不到回家的路⋯等,通常是失智症(如:阿滋海默症)的初期症狀。
所以,了解這些腦細胞正常情況下的行為與表現,可以讓我們知道,這些腦細胞的什麼行為與表現是不正常的?進而達到治療,甚至是預防上述這一類疾病的可能性!
謝謝你看到最後!你是屬於容易迷路的人嗎?還是說你方向感超好,彷彿有內建地圖在大腦內?在底下留言/私訊我,告訴我你的任何想法!
關注我的 Facebook 與 Instagram,我會每週帶你讀一篇生物學新知識,與那些平常的紐約生活 :)
REFERENCE
Advanced information. NobelPrize.org. Nobel Media AB 2020. Sat. 1 Aug 2020.
Makin, S. (2015). The Brain’s Homing Signal. Sci Am Mind 26, 12–12.
THE BIOLOGIST|紐約生